隆兴镇在20年前左右曾是有名的红灯区,第一次听到红灯区这个词还是来自于林莎在大学的时候,而且是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
有一次在寝室里,林莎和新来的大学寝室室友的同学见面中,互相聊起来了,大家都互相寒暄的问对方住在哪里,林莎说:“住在隆兴镇。”
那位同学立马回答:“也,那是有名的红灯区哦。”
那是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自己住的地方是红灯区,不过林莎依然不太明白红灯区的意思,因为那只是她爸爸妈妈在那边做小本生意的地方,她自己的老家不在那里,所以不明白也是情有可原的,看见别人笑起来了,林莎自己也跟着笑起来了。
后来不知道从何方渠道,林莎搞懂了隆兴镇为什么被称之为红灯区,原来那个地方有一到晚上,路边的很多小小的门面都发着各种各样的光,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紫色的。
在林莎的概念中,这个光还是很好看的,因为她从小看到的都是煤油灯,或者白炽灯发出的那种黄色的光,像现在这种有红有紫的光还是很好看的。
不过那时候,林莎还是没有搞懂红灯区之所以被称为红灯区的真正含义。
首到又不知道从何方渠道得知,那个地方有一个这样“光荣”的称号,原来不是因为那些红的粉的紫的灯光,是因为那个地方一到晚上除了看上去漂亮的灯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些一个个小门面当中,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之前,林莎还觉得自己住在一个这么“光荣”的地方而沾沾自喜和洋洋得意,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大胆的得意了。
为什么林莎有这样奇怪的心理呢?
她自己也想不通。
其实这不是林莎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了,在林莎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住在姑姑的家里。
那个时候村里的很多人都跑到大城市里面去赚钱,她的父母也随大流的去大城市里了,这样林莎就成了一个留守儿童了(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还没有留守儿童一说,很多小孩都是跟着婆婆爷爷一起在村子里面上学)。
父母一去就是很多年,偶尔回来看一下小孩,不过没有父母在的小孩终究也是要长大,并且照着小孩的心思来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像现在的小孩没有父母在身边,缺失了父母的爱会走上歧途。
林莎这样的小孩还好在父母都不在身边也没有走上歪路,不过她的一个表姐就不一样了。
表姐的父母没有外出打工,因为她们在乡镇上有着自己的事业。
那个时候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表姐的父母己经做起了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他们己经和别人合伙整了一个大商店,里面卖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常用的日用品,洗发水,洗衣粉,毛巾之类的,特别记忆犹新的是酱油,不像现在是一瓶一瓶的,酱油是装到一个用白色的瓷砖砌成的一个方方正正的缸里面,商店内靠墙的一排是这样的缸,里面装了好几种酱油,还有醋,上面都用一个木板做的盖子盖住,每次赶集的时候,姑姑家的商店就会有好多人去买东西,有买盐的,有买洗发水的,当然也有打酱油的。
每次打酱油的时候,一打开木盖子,酱油的香味都跑出来,林莎每次在旁边闻到这个味道,都情不自禁的咽了咽口水。
虽然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可是对于八零后的一个不太发达的小村子里,物资并不是很好。
林莎从小和婆婆一起长大,常常听婆婆讲以前的事,婆婆是1923年出生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立新中国呢,婆婆讲道那个时候她们还吃土,一种叫观音土的泥土,因为太饿了,只有吃土来填饱肚子,现在条件好很多了,有时候,婆婆会把装洗衣粉的塑料口袋留下来,因为防水,可以把零钱放到里面,还要用细细的绳子捆起来,这样就不会丢了。
林莎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有时候赶场到姑姑那里,看到有酱油这样高级的东西,闻起来那么香,自然是会流口水的。
表姐在这样一个开着商店的家里长大,林莎自然的羡慕她有这么好的条件。
可是往往有时候条件好了,并不代表有更好的心思去学习,可能没有生计的烦恼以后,就会衍生出其他不好的事情来。
表姐长相很漂亮,当然在花一样的年龄,女孩子都很漂亮,不过表姐是格外的漂亮。
在那个乡镇上,凡看见表姐的都不免夸一番,林莎小的时候还因为表姐说她长得不漂亮在家里又哭又闹,不过从外貌上来说,林莎确实赶不上表姐。
女孩子太漂亮的,有一些街上的混混来招惹,表姐在那个应当好好学习的年纪,就这样被街上的小混混带偏了,经常去一个溜冰场。
刚开始的时候姑姑他们可能觉得去溜冰场玩一玩没有什么,毕竟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手机可以玩,孩子去溜冰场玩一玩也无伤大雅,首到后来发现了一些走上歪路的端倪以后想要迫切的阻止己经来不及了。
小学6年级的时候,林莎转校到了镇上的小学,因为之前那个村校己经不开班了,所以那个学校的孩子都转到镇上的一所大一点的小学里面,林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搬到了姑姑的家里,就在小学6年级下到初一这1年多中,发生了很多事,表姐也在这些事中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深渊。